|
互联网浪潮下,网红城市、网红经济不断冒出来,从各地文旅争先搞节目到地方书记亲自下场。最近,我关注到一大波乡村书记也开始拍各种短视频、搞直播带货。
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为乡村产品带来销路,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方式也拉近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展现了基层干部积极拥抱新事物、努力为群众谋福利的良好形象。
然而,随着这股热潮的蔓延,也让人不免担忧和怀疑。
这一现象太过并不一定是好的风气,只怕一些乡村书记过度沉迷于直播和短视频带来的 “流量效应”,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镜头前的表现上,而忽略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乡村书记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角色,有太多更重要的发展问题值得去探索和解决。
直播带货和拍短视频如果成了政绩工程,成了部分人追求个人曝光度和短期业绩的手段,这显然违背了初衷。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长期的投入。仅仅依靠直播带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分配等深层次问题。
而且,过度依赖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地方政府和农民忽视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和品牌的长期建设,一旦流量退去,产业发展很可能难以为继。事实上,真实的农村,很多地方根本就没什么生产能力,哪有什么产品可卖的。
另外,这种现象还可能影响乡村书记的形象。为了在直播中吸引眼球,一些书记不惜做出夸张、博眼球的行为,失去了基层干部应有的稳重和形象。这不仅会让群众对干部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也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直播带货和拍短视频可以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工具,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乡村书记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将更多精力放在产业规划、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工作上。只有打好产业基础,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怕只怕这一风气一旦形成,大家都去追求搞直播带来的效益,都去模仿攀比,耗费大量的精力搞这种工程。再腹黑一点讲,乡村书记搞直播带货不排除用书记的信用背书,积累的流量是个人的。
乡村书记们需要的是真正把心思用在为乡村谋发展上,而不是在镜头前做表面文章。不能盲目跟风,还是得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引进一些好的产业,或者打造一些有特色的乡村项目,把基础的产业链和服务链搭建好。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直播带货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手,而不是一时的热闹噱头,让乡村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乡村书记马上要换届了,新时期对于乡村书记有了新要求,也赋予了很大的作为空间,应该说新出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对于乡村书记这一角色去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寄予了厚望。
END
往期推荐
中央一号文件下的农村变局:普通人的抉择与机遇
家庭农场入局行动指南(三步走通,小白也能上手)
城乡共绘新画卷,重庆乡村振兴三十六计
新农科建设现场:当大学生开始“接管”土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