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直播时间: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下午2:00
观看直播请点击预约:为了促进我国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培养理论物理优秀人才、做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理论物理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在战略决策上应有的指导和咨询作用,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理论物理专款”(简称“专款”)。30多年来专款紧密结合理论物理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促进了我国理论物理事业的发展,在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青年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改善研究环境、加强学术交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探索符合理论物理学科特色的研究与资助模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专款设立了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简称“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论坛是理论物理专款支持的主要项目之一,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缅怀彭桓武先生、学习彭先生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学术活动。论坛旨在加强理论物理各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物理与数学、信息、生物、化学、地学、天文等学科以及实验和应用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国内理论物理学科的健康发展。第二十一届“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将于2025年5月12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热忱欢迎各界公众观看直播。
报告一、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物质科学大模型
段文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81-199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现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学。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总被引29000余次。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报告简介:量子物理的百年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理解,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技的进步。然而,如何跨越从微观到宏观、从物理发现到产业应用的巨大鸿沟,是当今物质科学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也经历了近百年的演进,正掀起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本报告将针对量子物理与AI的前沿交叉领域,探讨物理实验、理论和计算如何与AI技术相结合,并探索这一融合带来的潜在创新与突破。以第一性原理计算为例,AI技术的引入为其突破精度效率瓶颈、迈向智能化提供了全新机遇。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能够提供大规模的微观层面的计算数据,其与AI的初步结合已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构建物质科学大模型、实现AI驱动的新物理与新材料发现提供了全新思路。
报告二、Higgs and Neutrinos: Portal to the Future of Particle Physics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前期物理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并为其设计研制了国产20新型光电倍增管;提出并领导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王贻芳因在粒子物理领域的突出贡献,曾获周光召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未来科学大奖等,他也被授予泰国苏南纳里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名誉博士、意大利共和国指挥官勋章。报告简介:After the discovery of Higgs, the Standard Model (SM) is basically completed and particle physics is now at a turning point. On the one hand, SM is just an effective theory at current energy scale with a number of questions not yet answered. On the other h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beyond the SM have been observed.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hysics at higher energies or deeper levels is needed, to be guided by more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For such a purpose, Higgs and Neutrinos are the two main portals. I will describe our efforts along these two directions. One is based on the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JUNO) which will start the data taking soon. Another one is the Circular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 (CEPC) with a circumference of 100km. After 12 years efforts, CEPC is almost ready for construction. I will describe its design, R&D an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报告三、微纳光子的有序化和局域化
王雪华,199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他是教育部CJ学者特聘教授、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和负责人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报告简介: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处理要求将光子和电子二大信息载体高效融合在一起,产生新一代的高性能微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芯片。然而,微纳光子和电子在波长尺度上的巨大失配使光-电的高效融合极为困难,因为这种失配会导致光子产生的随机辐射和光子传输的随机散射以及抗光子局域的泄露。报告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使微纳光子高效的有序化和局域化:一是构建并利用空间高对称点场和涡旋光场将随机辐射的光子调控为有序光子流,实现有“里程碑”、“先驱性”意义和“开启一个黄金时代”的高效按需可控微纳光子源;二是提出有效压缩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光场的模体积和耗散线宽的方法,克服和抑制室温下的巨大耗散,从而高效实现辐射子与光子的室温强耦合人工量子态;三是按需设计和剪裁微纳光场的相位,有效抑制微纳光子传输的随机散射,高效实现光子图像信息的传输和存储,并解决超构透镜工作带宽与数值孔径互斥的领域难题。最后,报告展望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理论物理专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