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财务情况
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销售收入为22.07亿美元,环比增长1.7%;毛利率为22.6%,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经营利润为2.14亿美元,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2.80亿美元,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为58%;归属于本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08亿美元。
2024年全年业绩:销售收入为80.3亿美元,毛利率为18%;经营利润为4.74亿美元,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43.8亿美元,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为54.5%;归属于本公司的应占利润为4.93亿美元,资本开支为73.26亿美元。
2024年末资产负债情况:总资产为492亿美元,其中库存资金150亿美元;总负债为173亿美元,其中有息负债为116亿美元,总权益为319亿美元,有息债务权益比为36.4%,净债务权益比为 - 10.6%。
2024年现金流量情况: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31.76亿美元,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5.18亿美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6.08亿美元。
2025年第一季度指引:销售收入预计环比增长6%到8%,毛利率预计在19%到21%之间。
2、运营情况
2024年第四季度运营:四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客户拿货意愿低,但公司季度新增2.8万片12英寸产能,优化产品组合,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上升6%,抵消出货下降与折旧上升影响,销售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增长,超22亿美元,环比增1.7%,毛利率22.6%,环比升2.1个百分点。
2024年全年运营:2024年半导体市场复苏,设计公司库存恢复,产业向国内产业链转移加快。公司加速产能扩充,提升平台完备性,国内客户新产品快速验证上链,全年收入增长超预期。销售收入80.3亿美元,同比增27%创历史新高;毛利率18%,因折旧上升同比降1.3个百分点。
2024年收入结构:按区域,中国、美国、欧亚占比分别为85%、12%和3%,中国客户收入同比增34%;按晶圆尺寸,12英寸和8英寸收入占比分别为77%和23%,12英寸收入同比增35%;按应用,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及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占比分别为28%、16%、38%、10%和8%,消费电子等应用收入大幅增长。
产品平台发展:2024年公司在模拟图像传感器、显示驱动等平台收入持续增长,多个技术平台推动工艺迭代与产品性能升级。模拟器件领域拓展8英寸到12英寸工艺平台;高压显示驱动领域推动28纳米高压显示驱动技术量产;图像传感器及处理方面推出高性能产品;还推出功率分立器件平台并实现量产。
汽车电子业务:公司持续推出汽车电子技术及服务,多个平台实现车规级认证量产。2024年第四季度汽车和工业部分占营业额8% - 10%,目标是将汽车类产品营业占比做到10%。通过在各工厂优选设备和产能,用不同质量管理系统管理,分配产能做汽车产品等。
2025年市场展望:客户产品库存相对健康,2025年除人工智能高速成长外,各应用领域需求持平或温和增长。汽车等产业向国产链转移进入体量阶段,部分产品量产;国家刺激消费政策带动客户补货意愿高,一季度淡季不淡,但下半年外部环境有不确定性,同业竞争激烈。
2025年公司指引:一季度销售收入环比增长6%到8%,毛利率19%到21%。在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前提下,2025年销售收入增幅高于可比同业平均值,资本开支与上一年持平。
3、价格趋势(ASP)
2024年第四季度ASP上升原因:一是四季度淡季新订单下线少,产能利用率下降,但12寸晶圆出货增多、8英寸减少,12寸比例上升使ASP上升;二是淡季减掉较多低价commodity产品,接着出货的多为差异化、客制化产品,价格较高。
2025年ASP趋势:一季度因国际政策不稳定,客户提前拉货,且国内市场激励政策带动需求,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升高,但大量急单使8英寸填满,按平均值算法,8英寸增加会使ASP加权平均值下降;同时产能增长,为填补产能拉进一些低价位订单,也使ASP有下降趋势。下半年因上半年拉货,可能缺少单子,且同业竞价,价格大概率下降,公司将通过技术更新、绑定客户、推出新平台等稳定价格。
4、产能规划
2025年资本开支与产能释放:2025年固定资产支出基本与去年持平,约75亿美元,产能建设基于与客户绑定及长期合作意愿规划。中芯国际长远发展,每年以约5万片12寸工厂的量增长产能,8英寸平台注重性能、质量和效益,规模不再发展。采买设备到位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从前两年情况看基本能实现目标。
汽车产能规划:汽车产品需求多样,中芯国际建立相关平台并与产业链公司密切合作。通过在各工厂优选设备和产能,用不同质量管理系统管理,在同一工厂分配产能做汽车、工业和消费类产品。目标是使汽车类产品营业占比达10%,随着公司发展,若汽车业务占营收10%,可能占国内汽车需求数量的三分之一。
5、规模优势
行业地位提升:中芯国际规模增大,大的客户优先选择中芯国际,不会绕过其找小供应商,在业界地位提高。
技术开发支持:因规模大,公司可拿出更多资源支持客户做长远技术开发,如改变产线、增加设备投入等。
注重品牌质量:规模大使得公司更在意品牌、质量和效益,与一流客户要求更契合,客户对公司长远发展规划要求也更高。
6、28纳米工艺规划
产能与平台建设:在成熟技术中,40纳米、45纳米营收高于28纳米,现因客户要求,中芯国际进行28纳米产能和平台建设,且在40纳米布局全面。
产品平台布局:28纳米将延续40纳米部分产品,但如MCU延续存在困难,需新平台。主流产品包括标准逻辑、超低功耗逻辑、射频做网通、模拟电路、高压LCD driver、超低功耗处理器等,还会有特殊专用存储器。产品从consumer做到工业级、汽车级,补齐产品并客制化IP提升竞争力。
6、毛利率影响因素及应对
2024年毛利率保持原因:2024年折旧增加5.5亿美元,增幅超20%,但因半导体市场复苏,公司加快产能扩充,提升平台完备性,国内客户新产品快速验证上量,产能利用率提升对冲折旧影响;同时年初制定降成本计划,各工厂有降本项目,集团跟踪推广良好实践,压降现金成本提升毛利率。此外,新建产能与客户战略合作,定价有保障且利用率高,规模扩大降本增效,使毛利率受折旧影响不大。
2025年毛利率应对措施:2025年资本开支与2024年基本持平,预计折旧增加约20%且逐季增加,对毛利率压力大。公司将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持续新技术迭代支撑ASP和产能利用率、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大降本增效力度等,提升成本竞争力,恢复和改善毛利率。
7、政策影响与周期判断
消费刺激政策影响:消费刺激政策效果明显,如国庆节期间大屏电视机刺激政策使当地销售量增长超20%,面板厂和做RCD driver公司库存消耗快,现手机、pad、PC、电动车等产品也因政策刺激,客户增加备货,中芯国际8英寸急单满载。政策刺激或使需求前置,效果当季能产生15% - 20%增长量,但持续性有待观察。
周期拐点判断:预计今年年中政策出尽,国际加税政策确定后,拉货动作或停止。每年八月份产业链供应商会反省库存状况调整订单,预计订单产能利用率变化在八月份。目前一季度和二季度因政策刺激和客户拉货,利用率较好,但下半年情况需观察国际局势、政策红利及客户拉货持续时间等因素。
Q&A
Q:四季度ASP上升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一季度和2025年全年ASP的趋势?
A:四季度ASP上升有两个原因:一是四季度新接到的订单在产线里面下线略少于其他季度,产能利用率一般会下降,此时出货的晶圆中12寸增多、8英寸减少,8英寸相对layer少、ASP低,12寸比例上升使整体ASP向上;
二是淡季减掉较多价格低的commodity,接着出货的多是有差异化、客制化的产品,价格较高。2025年一季度,一方面国际政策不稳定,客户提前拉货去库存,中国市场有激励政策拉动需求,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升高,但大量急单填满8英寸产线,按算法会使ASP加权平均值下降;另一方面,中芯国际产能增长,为填补工厂体量会拉来一些低价位订单,也会使ASP下降,不过幅度不大。
下半年,由于上半年拉货,下半年可能缺单,且产能会释放,同业可能竞价,价格走势不明朗,但肯定不会向上走,呈下降趋势。中芯国际会通过技术更新、与客户战略绑定、推出平台完整性等方式,使价格波动不会很大。
Q:全年公司资本开支和去年相当,产能释放节奏对标去年还是前年?
A:2025年固定资产支出基本跟去年持平,约75亿美元,产能建设是在与客户有绑定和长期合作意愿的情况下规划的。中芯国际发展追求匀速直线运动,每年增加约5万片12寸工厂的产能,8英寸产能不增长,主要提升性能、质量和效益。采买设备到位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完全管控,但从前年和去年的安排及供应链配合情况看,基本能实现目标,预计今年也如此。
Q:以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产业规模,公司要准备大概什么样的产能来承接客户需求?
A:汽车所需产品中,最大宗的是分离器件、高可靠性产品等,中芯国际已建立相关平台并与汽车产业链产品公司密切合作。中芯国际不单独设立只做汽车产品的工厂,而是在每个工厂优选设备和产能,用不同质量管理系统管理,将各产品线验证成工业级、汽车级,在同一工厂分配产能,部分做汽车产品,部分做工业和消费类产品,此模式已获客户信任和合作。去年第四季度,汽车和工业界部分占营业额的8% - 10%,第一步设想是与终端客户合作,使汽车类产品营业占比达10%。做汽车类产品需逐步验证,第一年做consumer验证产品平台,第二年升级到工业类,第三年完全验证成汽车产品。随着中芯国际发展,如果营业额10%来自汽车业,可能已占国内汽车所需数量的三分之一。
Q:公司规模增长带来的各方面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公司规模增大后,一是在业界地位提升,大的客户优先选择中芯国际,不会绕过中芯国际找小供应商;二是有更多资源支持客户做长远技术开发,若客户需要改变产线、多买设备投入,中芯国际更有能力;三是更在意公司品牌、质量和效益,与一流客户要求对应,因为失去市场份额或名誉受损,中芯国际损失更大,现在把自己当成业界龙头和第一梯队公司,做长远考虑,讲究战略、绑定,追求质量和效益。
Q:相似工艺和制程的芯片,单价大致是什么样的趋势?28纳米的工艺布局和产品规划是怎样的?
A:在成熟技术里,40纳米、45纳米营收高于28纳米,现在新大客户要求用平面28纳米做原来40纳米的事,中芯国际正在进行28纳米的产能和平台建设。40纳米产品平台和IKE布局很全,28纳米直接延续40纳米产品有难度,如MCU沿用40纳米SST到28纳米黑KMG后,layer数量增加很多,所以MCU在28纳米需要新的r RAM平台,SST支持高端汽车应用,R RAM支持工业和民用。28纳米主流产品第一代是标准逻辑、超低功耗逻辑、射频做网通、模拟电路cover connectivity、高压LCD driver、超低功耗处理器等。从质量上,先做consumer,再到工业级、汽车级;从产品上,先做标准逻辑电路、超低功耗、网通射频、高压驱动、mcu等,补齐各种IP和应用客制化。中芯国际28纳米产能建设相对较晚,但设备更先进,控制更精准,会与客户一起做好市场。
Q:公司近几年产能持续扩建,资本开支投入大,折旧压力大增,2024年折旧增加幅度超20%且价格下降,但毛利只下降1%多一点,继续保持一定盈利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一是2024年半导体市场整体复苏,公司加快产能扩充,提升平台完备性,国内客户新产品快速验证并上量,推动产能利用率提升,对冲了折旧增加对毛利率的影响;二是年初公司制定降低成本计划,确定各工厂降低现金成本目标,各工厂有具体降本项目,集团总部定期跟踪进展和效果,通过工厂间评比推广良好实践,压降现金成本对毛利率提升有明显效果;三是中芯国际建设产能前与客户有战略合作,新产品定价有保障,新建产能利用率高,且随着规模扩大,降本增效效应体现,使新增折旧对毛利率影响不大。
Q:站在现在看2025年的资本开支计划和产能投入考量,折旧的增幅大概会有多大?公司觉得2025年还会保持同样的毛利率水平吗?
A: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与2024年基本持平。预计2025年折旧增加约20%,且逐季增加,折旧对毛利率压力仍很大。但公司会以持续盈利为目标,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对冲折旧影响,通过持续新技术迭代支撑ASP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提升成本竞争力,使毛利率得到恢复和改善。
Q:消费刺激政策的影响力度如何评估?这种政策刺激是否会造成需求前置,其持续性情况怎样?目前有无走弱迹象?从这一轮半导体周期来看,2025年加工率的走势拐点如何判断?新的一年从营收和业绩增长角度来看,产能是否会成为核心的瓶颈和预测依据?
A:从去年国庆节期间对大屏电视机的刺激政策来看,效果明显,当地销售量增长超20%,使大屏面板厂和做RCD driver的公司库存消耗快,四季度和现在都在补单,该效果在当季产生15% - 20%的增长量。若同样的增长量放到手机、pad、PC、电动自行车上,公司会与客户商量增加备货。
目前中芯国际8英寸急单已满载,但整体不会永远满载,现在订单提单量增加超20%。政策刺激可能造成需求前置,今年年中左右,国际加税政策确定后,拉货动作可能停止。订单产能利用率变化的拐点预计在八月份,届时产业链供应商和客户会反省库存状况,做第四季度调整。目前一季度增长幅度同比达30%多,若情况延续会扩展到第二季度,但下半年情况需时间确认。公司成长会高过可比同届平均值,但具体情况要到5月份根据国际局势政策变化、客户拉货情况、政府刺激政策红利终止时间等因素观察后才能明确。
Q:之前对于年度两位数的出货量增长和大个位数的销额增长,在目前的景气状况之下,这个判断有没有做调整?
A:一季度增长幅度对比去年一季度已达30%多,若情况延续会扩展到第二季度,但下半年情况需时间确认。公司有一些别人不具备的条件,如能享受到产业链切换和国内政府刺激红利,所以成长一定高过可比同届平均值,但更多情况要到5月份,观察国际局势政策变化、客户拉货情况、政府刺激政策红利终止时间等因素后才能回答。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